国际流体物理研讨会(2016.04)
2016年4月20日,国际流体物理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成功举行。该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旨在交流多尺度多物理流动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湍流、多相流、微流动方向的新发现。
研讨会现场
陈十一院士担任此次会议主席,德国科学院与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荷兰屯特大学Detlef Lohse教授担任共同主席。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和交流。来自荷兰屯特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及北京大学的多位教授作了精彩报告,工学院及其它院系众多师生出席了研讨会。
陈十一院士致辞
陈十一院士首先致欢迎辞,并向到场嘉宾介绍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现状与最新研究成果。荷兰屯特大学Detlef Lohse教授、北京大学佘振苏">佘振苏教授、北京大学李存标">李存标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Valeria Garbin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胡国庆研究员、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Xuehua Zhang教授、北京大学陶建军教授、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Lorenzo Botto教授、南方科技大学万敏平教授、荷兰屯特大学Richard Stevens教授、北京大学肖左利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高鹏教授、北京大学杨越研究员先后作学术报告。
Detlef Lohse教授作报告
在报告中,Detlef Lohse教授就表面纳米气泡的产生、性能、观察方式、纳米气泡寿命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并讲述了三相接触线的化学或几何表面几何异构性问题,以及表面纳米气泡的动力学演化过程。
佘振苏教授作报告
工学院佘振苏教授在报告中讲述了结构系综理论与湍流模型的研究思路、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及取得的重要进展。其中指出计算流体力学在我国的航空航天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湍流模型存在明显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寻求突破,深入挖掘湍流运动中具有普适意义的新原理。
李存标教授作报告
工学院李存标教授展示了课题组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高超声速激波和湍流的产生,以瑞利散射可视化、快速响应压力测量、粒子成像等实验技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发现粘性第二模态主要是一种声波,它会导致高频涡的形成,并与低频波产生相互作用。
本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增进了我国与国外学者在流体物理方面的交流,对了解国际前沿成果与促进未来学术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